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
分享到:

杨宏:无畏无惧的“太空探路者”

来源:中国航天报 作者:黄煜瑜 2018年06月09日
[导读]  杨宏,1963年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究员。先后任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现任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曾获团中央“中国科技创新杰出奖”、集团公司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载人航天功臣奖、航天功勋奖、曾宪梓航天基金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被评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杨宏,1963年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究员。先后任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现任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曾获团中央“中国科技创新杰出奖”、集团公司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载人航天功臣奖、航天功勋奖、曾宪梓航天基金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被评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荣获集团公司2011年度航天功勋奖。 
  

回首结缘航天的这些年,自开始研制新型返回式卫星,到主持神舟一号、神舟三号总体工作,成为神舟四号副总设计师,作为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全程参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再到如今的空间站总设计师,杨宏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个里程碑。
    心系神舟 铸就辉煌
    杨宏调入神舟飞船研制队伍时才29岁,刚刚执行完发射新型返回式卫星首发星任务。从1993年到1995年,作为飞船电总体设计人员的杨宏,肩负一个重要使命:拿出船载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规划来。
    面对这样的开创性工作,杨宏没有丝毫畏难情绪。为了确保设计方案可行,他对国内星载计算机的生产能力进行了广泛调研。为了掌握飞船13个分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和计算机需求,他肩跨一个小背包,跑遍了所有分系统承制单位。为了获悉与飞船有接口关系的运载火箭系统和发射场系统对飞船的有关需求指标,他一趟又一趟地去找两大系统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咨询。
    就这样,凭着搞返回式卫星的工程经验,结合飞船自身的需求和各分系统的实际,杨宏开始了船载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工作。从1999年到2003年,神舟飞船五次大型飞行试验及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对杨宏所设计的船载信息系统方案正确性和合理性的最好证明。
    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成功后仅半个月,杨宏就被任命为神舟六号主管副总设计师。无论是在航天城、总装测试厂房内,还是在大型试验现场、专业实验室内,经常能看到杨宏的身影。在飞船发射场,杨宏身兼数职,还主持着发射场的飞船系统技术工作。正是他这样务实、细致的作风,影响和带动了神舟研制队伍,使飞船技术工作可靠性、安全性不断提高。
    天宫飞天 续写华章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是杨宏从神舟飞船走向空间实验室系统研制的一个转折点。天宫一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新载人航天器和小型空间站的雏形,要实现长期在轨飞行、完成多次交会对接,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更是我国建造由中国人自己照料的空间站的基础。面对一个从未探索过的领域,杨宏身上的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充分的数据可参考,无法充分验证宇宙中的现实环境,要实现两年寿命、完成多次交会对接试验,难度不言而喻。杨宏带领研制人员从设计、研制到生产、试验,从初样测试到正样投产,从技术验证到出厂发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托举天宫一号成功飞天。
    在飞行器设计初期,研制人员在杨宏的带领下,以神舟飞船技术状态为基线,根据天宫一号任务的特点与要求,不断改进设计,关注细节,创新、优化、完善了系统功能,不断提高天宫一号的性能,先后攻克了空空通信、高压供电、多回路通风换热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确保各项试验的完成。
    2011年9月29日,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指令的发出,在一片烈焰的映照下,天宫一号飞奔寰宇。同年11月3日凌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太空之吻”华丽上演。鲜花和掌声包围着杨宏,但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团队,离不开载人航天精神。每当有人想采访他,他总是躲到团队背后,不由自主地讲起团队。他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集体劳动的结晶,而他只是集体中的一员。
    如今,杨宏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了下一站:空间站。机械臂、推进剂、柔性太阳翼、再生生保,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同时掌握空间站这4项关键技术,而杨宏,正在全新的领域里做探路者。

点击下载:
Copyright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普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8884190 来信与投稿:msta@kepu.gov.cn
京ICP备05022684号-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5号 邮编:100038